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由:admin 发布于:2024-06-02 分类:体育资讯 阅读:52 评论:0

  文本刊特约撰稿 吴辰

  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和大自然中的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孔夫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要读《诗经》,因为它可以让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看《诗经》中的篇什,打头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是这样,外国也同样如此,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不仅荟萃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故事,还围绕狐狸、鹰、鹿、马、狮子、狼等动物写成了系列故事,塑造了带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动物形象。可以说,在人类文学发展的道路上,动物朋友们的一路跟随是举足轻重的。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通过观察动物来观察人间百态,但人类写动物实则是在写自己,而阅读那些动物文学作品,读者也能从中品读到许多哲理。

  微言大义的动物寓言

  寓言是最早出现的动物文学类型,寓言的作者看似在将动物人格化,实则是将道理和世事具象化,他们借由动物寓言,将一些不易言说或者不便言说的内容讲述出来。韩非子爱讲有关动物的故事,人们熟悉的“守株待兔”便是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事并不长,就是讲一位农夫和一只兔子的故事:“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但是,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绝非闲来无事给人们讲故事,在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背后,是治国理政的道理。推而广之,其中还蕴含着朴素辩证的哲理。兔子每个人都见过,但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想过,由这样一个常见的动物便能够得出具有广泛启发性的哲理,不同身份的人能在其中读出不同的意蕴,这也正是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竟流传了两千余年的原因。

  所谓“当局者迷”,有时候人站在“人”的维度,对一些问题很难看得清楚,这些寓言家都是伟大的哲人,他们跳出了“人”的维度,并以常见的动物为载体把这些道理传授给人们。借由这些动物,人们从第一人称视角走出,并获得了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而得以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人类世界也因此不断进步。

  动物寓言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代,随着对世界探索不断深入,人类需要得到更多来自动物和自然界的启发,这一文学类型直至今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融入了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之中,诗歌、小说、散文中都可能包含动物寓言的元素。例如诗人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诗中那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甚至希望“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在诗的最后,诗人道出了这首诗的主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写于1938年,在国家危难之际,艾青将自己的爱国热忱化作了一只鸟,飞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这是一个爱国的寓言,也是胜利的预言。寓言,即是寓大义于微言,人类借由这些动物寓言反思自己,行稳致远。

  老少咸宜的动物故事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的成人,似乎已经不必再由动物寓言来认识自身和世界了,这些简明易懂的小故事,便成为少年儿童启蒙时期阅读的最佳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有关动物的故事也在不断产生,而它们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也使得动物文学始终保持着老少咸宜的品质。

  一个故事,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心境去读,便会读出不同的境界来。巴金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名作《小狗包弟》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熟悉这个故事,是因为它与一条小狗的遭遇有关;稍有社会阅历的人读这个故事,会读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喜欢巴金文学的人,会在最后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中读出巴金一贯的真诚;而那些与巴金有过同样或相似境遇的人,读这个故事,甚至会老泪纵横。

  著名作家张炜也喜欢写动物,他新近创作的《橘颂》就是一部有关于猫的小说,有些评论者认为这是一部儿童小说,这并没有问题,但是,这部小说并不仅仅是为儿童写作的,橘颂是一只猫的名字,但这一来自《楚辞》的名字多少有点不像猫的名字,显然,这是为那些有一定阅读基础、能够读懂作者弦外之音的更年长的读者预备的。

  在《橘颂》中,老文公喜欢给橘颂讲故事,这也正是儿童所喜欢读的,在他们无忧无虑的世界里,要探索、要了解的东西还很多,故事的曲折离奇能让他们获得精神飨宴,但是,对于经历过太多故事的成人而言,小说中塑造出的那种诗意和宁静,可能才是他们所重点关注的。儿童读《橘颂》,恐怕很难读懂“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中的乡愁,也不会理解“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中一个“大”字中蕴含的深意。成人的世界和儿童的世界之间,由一只猫联系起来,而那些儿童终究会长大,终究会读出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有朝一日,当那些儿童长大变成了成人,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也会有一只名叫橘颂的猫,静静地给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与时俱进的动物文学

  动物在进化,动物文学也在与时俱进,这与我们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然的程度和方法有关。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转变,文学作为社会意识的体现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

  在传统的动物文学中,动物形象总是人类的隐喻,其重点不在于写动物,所塑造的形象多少有些粗疏。而随着对动物认识的深入,后世的动物文学创作更多地在刻画动物的细节上下功夫。20世纪以来,动物文学的作家们对描写对象的观察更加细致,日本作家椋鸠十便是其中翘楚,读椋鸠十的动物文学,不仅能读出蕴含其中的道理,更能够了解到所描写动物的行为、特征、习性等,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让人读后耳目一新。

  对动物的细致描写离不开长期的观察,在这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是杰出的代表。在云南的生活经历使沈石溪对自然十分熟悉,在他的动物文学作品中,对动物习性的描写十分详细。沈石溪关注时事,善于描写那些受到重点关注的动物,例如高黎贡山的狼群、宽吻海豚等,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他笔下的主人公经常以科考队员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这并不是那种动物园式的旁观,而是身处其境的互动,人与动物在同一环境中经历共同的遭遇,这使得人与动物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最后达成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